首 页 | 研究新作 | 最新动态 | 学术交流 | 研究成果 | 学界视野 | 考古发现 | 非遗中心 | 研究资料 | 研究院简介 | 在线留言
  网站导航
通知公告
非遗中心
文章首发
中心动态
学术交流
研究成果
学界视野
考古发现
研究资料
在线视频
  搜  索
关键字:
搜索帮助
 
 
  研究新作
您的位置 : 首 页 >> 研究新作 >> 正文
 
保康虾子坪西周遗址与熊渠徙居发渐

作者:张光业

       早期楚国都城与中心地域的不明,是楚文化研究的最大的迷雾。
       2010年公布的清华简《楚居》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线索。《楚居》共有16支竹简,简长约47.5厘米,完整的简上书写37-48字不等。其主要内容是叙述自楚人始祖季连到楚悼王(公元前401—381年)共23位楚公、楚王的居处与迁徙。熊绎后的第5代楚子是熊渠,简载熊渠徙居发渐。本文拟结合近年发掘的保康县虾子坪西周遗址、庹家坪西周遗址出土文物,对熊渠徙居发渐进行初步探讨。
         《楚居》载:“至酓只、酓〔舟旦〕、酓樊及酓赐、酓巨,尽居夷屯。酓巨徙居发渐。至酓辥、酓挚居发渐,酓挚徙居旁屽,至酓延自旁屽徙居乔多。”酓巨即熊渠,整理者云:“熊赐之子,《楚世家》作‘熊渠’”。“发渐”、“旁屽”、“乔多”三处地名,整理者未作注释。由于历史文献对这三处地名没有记载,目前关于“发渐”地点的研究也只是一种推测。
      子居认为发渐位于大洪山。《清华简〈楚居〉解析》:“发渐:似即清发。春秋时期有清发水,即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左传·定公四年》:‘吴从楚师,及清发,将击之。’……熊渠所迁的‘发渐’疑是指清发水源头的大洪山地区,《水经注·涢水》所记‘涢水出县东南大洪山,山在随郡之西南,竟陵之东北,盘基所跨,广圆百里。……涢水出于其阴。……东南过随县西,县故随国矣。《春秋左传》所谓汉东之国,随为大者也。楚灭之以为县。’即此山。”
      牛鹏涛认为发渐在宜昌、当阳至枝江一带。《清华简〈楚居〉与楚都丹阳》(《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文献中的早期楚都丹阳,内涵相当于《楚居》中的京宗、夷屯、发渐、旁屽、乔多、鄀、焚、宵等一组地名。其大体的迁徙过程是:京宗在雎漳上游的荆山一带,夷屯在宜昌一带,发渐、旁屽、乔多在宜昌、当阳至枝江一带,鄀、焚、宵则位于雎漳水与汉水之间的平原地带。”
      笪浩波认为发渐在蛮河流域沿线。《从近年出土文献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楚人不可能一下子就抛弃山地生活习惯,其适应平原生活还有一个过程,《楚居》中关于熊渠迁发渐、熊挚迁旁屽、熊延迁乔多的记载正是这一个过程的反映。从夷屯至鄀的连线看,楚国应该是沿蛮河逐渐向东迁移,也即发渐、旁屽和乔多都应该在蛮河流域沿线。”
       王芳认为发渐或在湖北竹山县附近。《〈楚居〉地名初探》(《语文学刊》2012年第4期):“发渐可能与所伐之地有关系,‘《辟历引》者,楚商梁子所作也。商梁子出游九皋之泽,览渐水之台,张置罟(gu),周于荆山,临曲池而鱼。’《楚居》中的发渐或与渐水有关,渐水与荆山不远,熊渠所伐的庸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南,与荆山毗邻,发渐或在湖北竹山县附近。”
       以上诸家关于发渐的认定,仅是一种推测。如子居在表述中就直接用“似”、“疑”。若熊渠居大洪山,要伐庸,则要跨过多个中间国。走东线,中间隔有曾(随)、邓,渡过汉水后,还有谷、绞等国。走西线,需先渡汉水,中间仍隔有卢戎、罗等国。这样看来,熊渠居大洪山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熊渠所徙居的发渐在哪?当在保康县的寺坪镇至南河支流马栏河下游地区。
 
一、寺坪镇至马栏河下游地区应属早期楚国的中心区域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 据青铜器京师畯(jun,指中国西周时管理奴隶耕种的官)尊铭文所记“王涉汉伐楚……”等内容与古本竹书纪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相对照,指出“楚应当在汉水的南面,从而昭王必须渡过汉水,才能攻击楚人。因此,不管成王时所封熊绎的丹阳是不是在丹淅一带,昭王时的楚都只能在汉南了。”(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周昭王时的楚公是熊只,《史记》作“熊艾”。《楚居》整理者云:“酓只,《楚世家》:‘熊绎生熊艾’,……《史记》疑有讹误。”据此,熊只是熊绎子,熊只当居汉南夷屯。熊渠约当周夷王、周厉王时期,是熊只的第4代孙,先居汉南夷屯,后徙居发渐,发渐也当在汉南。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正明先生根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载楚子革语“熊绎辟在荆山”,创立了“荆山丹阳说”。荆山的丹阳在哪里?据张正明先生说已无法找出一个确定的地点来,但可以圈出一个大致的方位。此丹阳在荆山北,“北不过汉水,南不过荆山,西不过彭水,东不过邓、卢戎、罗,就在这纵横都只有百余里的地段里面了。”(张正明《楚都辨》,《江汉论坛》1982年第四期)。南河流域正是张正明先生圈定的范围。南河,河源有两支:南支为正源,发源于湖北神农架,纳关门河、苦水河在阳日湾相汇为粉青河,于雷公滩入湖北保康县境;北支为源自武当山南麓的马栏河,经湖北房县、保康县与粉青河相汇,始称南河。南河向东汇清溪河,北折入湖北谷城县境黄家洲注入汉水。南河古称彭水,“西不过彭水”,包括南河北支马栏河,西过彭水那就是庸国的地域了。清溪河也是南河的支流,其流域正在“南不过荆山”的范围内,楚都丹阳也有可能在这一区域。
 
二、寺坪镇发掘的西周遗址疑即熊渠徙居的发渐
      庹家坪西周遗址。该遗址位于保康县寺坪镇庹家坪村一组,面积15000平方米。2011年由襄阳市考古所发掘,探掘250平方米。出土西周-东周绳纹陶足等大量残损器物,其类型大致与虾子坪遗址相当,未见详细发掘报告。该遗址距虾子坪遗址仅1000米。虾子坪西周遗址。2013年11月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以陶洋为领队的虾子坪遗址考古队,对虾子坪西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50平方米。虾子坪西周遗址位于保康县寺坪镇岗子村,地处南河南岸100米处的二级台地上,遗址分布面积1500平方米,距寺坪镇2.5千米。大地名熊家岗子,小地名虾子坪。地层堆积有6层,第1、2层为近现代耕土层,第3、4层为唐宋文化层,出土了大量三彩瓷和天青色钧瓷片,器型为盘、碟、杯、缸等。第5层为西周文化层,出土少量陶片,主要为夹砂褐陶、灰陶和红陶残片,火候低,陶质极差。纹饰以中粗绳纹为主,其余皆为素面,器型有鬲口沿、侧扁形鬲足和罐口沿等。第6层为新时期文化层,出土少量陶片,以泥质黑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陶,火候高,陶质好。纹饰以素面为主,可见少量绳纹和篮纹,器型以杯和高领罐为主。
      庹家坪西周遗址、虾子坪西周遗址与2013年发掘的南河支流马栏河流域房县孙家坪西周遗址,相距20千米,三者可能具有关联性。目前未见孙家坪西周遗址发掘报告及相关研究报告面世。

      从虾子坪西周遗址出土的鬲口沿、鬲足看,属于楚国早期典型的“楚式鬲”。其特征是:鬲足为空足,足下部个别较尖细,抹断竖绳纹,鬲口沿外卷。特别是出土的侧扁形鬲足,符合西周晚期楚鬲扁矮形的特点。由于没有整器,尚难作出准确判断。俞伟超认为,楚人“最迟从两周之际开始到战国中期,始终使用一种高腿锥足红陶绳纹鬲”,即“楚式鬲”。“楚式鬲”在春秋以前是楚文化一种有代表性的器物。虾子坪西周遗址和庹家坪西周遗址所出的器物,正与熊渠所处的西周晚期相符合。“楚式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大体也就是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杨传喜:《江汉地区的鬲与楚式鬲》,《江汉考古》2011年第1期)。为进一步探讨保康是楚国的发源地,需要将虾子坪西周遗址与房县孙家坪遗址、秭归庙坪遗址出土的鬲,进行比较研究。因这三处遗址同属于熊渠时期。据推测自熊渠伐庸后,房县即一度为楚所据有,所以熊挚才能由房县地区自窜于夔(秭归)。《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与鬻熊。楚人让之,对曰:‘我先王熊挚有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秋,楚成得臣、斗宜申帅师灭夔,以夔子归。”杜预注:“夔,楚同姓国。今建平秭归县。”熊挚是熊渠孙,熊渠长子毋康之子。熊康与熊挚皆曾即位。据此推测,熊挚或在即位后才得了恶疾,因而自窜于夔,而由熊延代立。熊挚分居秭归,必然带去标志先楚文化而又只是日常炊器的鬲的烧造技术。
       目前已知的西周时期楚国最早的青铜器,要数熊渠时期的楚公家钟4件,楚公家戈1件。4件楚公家钟,其中3件乃清末山东陈介祺旧藏“十钟”中物,陈氏“十钟”后为日本住友氏所得,现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还有1件上世纪90年代出土于周原,现由法门寺博物馆代藏。楚公家戈由湖南省博物馆于1959年在长沙捡选而得。熊渠时期楚国的青铜文化已较发达,这也是周屡次伐楚的原因之一,并屡有所获。楚公家钟出土于周原就是明证。只可惜其他几件不知出于何处,更枉谈保康想得此宝物了。“踏破铁鞋无觅处”。本次保康县政协组织的早期楚文化调研,第二调研组在寺坪镇听寺坪镇文化站干部讲,在虾子坪西周遗址附近一农民耕田时拾得一件青铜钺,重约2斤,现为此农民珍藏。如属实,此乃天赐。据推测,此青铜钺可能是熊渠时期的器物。可暂命名为“楚公家钺”。
       楚公家钟着一“家”字,似与虾子坪西周遗址大地名熊家岗子之“家”有关联,或许虾子坪原旧称就是“家子坪”。
 
三、熊渠伐庸的方向及熊挚徙居房县
       熊渠是早期楚国第一个向外征伐、开疆拓土的人。《楚世家》:“熊渠生子三人。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庸是一个很古老的方国,据《尚书·牧誓》记载,庸人曾参加商末的武王伐纣战争。其地望在湖北省竹山县东南部。《史记·楚世家》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曰“房州竹山县,本汉上庸县,古之庸国。”近年在竹山县上庸镇一农民家发现珍藏一把庸国王子的铜戈,华中工学院博导张良皋教授考证后认为,戈上刻有铭文两行:“庸公之大元凡子羽戈”,此戈为庸国太子“子羽”所有,子羽的封地为“凡”。庸国地处竹山县历来无争议。
       熊渠伐庸是自东向西,也即从保康县沿马栏河向房县进击,继而攻向竹山县。从西周时期楚的邻国来看,也只有自东向西才能攻伐庸。楚的东面、东南面自南而北是鄀、罗、卢戎,东北面、北面有邓、谷、绞等国。“绞之地望,多以为在今郧县,可从。绞的东南是谷国,西南是庸国,三者略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刘玉堂、李安清《西周时期湖北地区的封国和方国》2000年7月《襄樊学院学报》第21卷第4期)。庸拥有方城,易守难攻。《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再加上熊渠实力不够,虽攻伐而未灭。虽没有灭掉庸国,但还是占领了庸的地盘房县。《楚居》载“酓挚徙居旁屽。”旁屽,即“房陵”。旁、房古同方声,例得通用。屽,古岸字,岸、陵同义,皆为高峻之土。其地为春秋之防渚,今湖北房县地区。《左传·文公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渚。”熊挚后因有疾,自去其位,经马桥,顺香溪河而自窜于夔(秭归),脱离楚族,自立门户。房县也是早期楚国的“都城”之一。
       综上所述,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诸方面,推测寺坪镇至马栏河下游地区是楚先公熊渠所徙居的发渐所在地。南河流域应该就是楚国的发源地。当然,这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来验证。
 
作者单位:保康县政协

日期:2015-04-23 阅读:
 
微信公众号:cwhyjy

版权所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政编码:434023 电话:0716-8060928 EMAIL:cwhyjy@163.com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