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研究新作 | 最新动态 | 学术交流 | 研究成果 | 学界视野 | 考古发现 | 非遗中心 | 研究资料 | 研究院简介 | 在线留言
  网站导航
通知公告
非遗中心
文章首发
中心动态
学术交流
研究成果
学界视野
考古发现
研究资料
在线视频
  搜  索
关键字:
搜索帮助
 
 
  研究新作
您的位置 : 首 页 >> 研究新作 >> 正文
 
公安縣修志史略(一)

作者:(台湾)张觉明

前言

地方志,亦稱方志,乃一方古今總覽,包羅萬象,舉凡一地歷史沿革、山川形勝、行政建置、人物傳記、武備兵防、經濟物產、風俗民情、宗教信仰、異聞逸事等等,可以說無所不載。

    方志源遠流長,代代相傳,綿延不絕。究其源流,大約淵源於春秋、戰國,至秦、漢雜述中之郡書、地理書、都邑簿,都各自以所載內容和所取形式,開創了後世方志中的人物志、地理志、都邑志之先河。自東漢迄於北宋,千餘年間,地方志書的名稱和形式多種多樣,曾以地記、地志、圖經、圖志等名稱和形式長期流行,迨至南宋,才多數稱為「志」,少數仍稱為「圖經」,或稱為「乘」、「略」、「典」、「書」、「錄」等。

    方志分為總志、地區志、專志三類。總志,又稱為「一統志」,它以一朝一代的行政區域為綱,用地方志的體裁記述全國的情況。總志不具備地方區域性,不屬「地方文獻」的範疇。民國以後也未再修總志。地區志有省志、府志、州志、廳志、縣志、鄉鎮志、都邑志,此外,還有因軍事、民族事務等特殊需要而劃分的區域,也往往修有志書,如衛所志、邊關志、土司志、鹽井志等。專志是專門記述某一地區的某一項特定事物,如山志記山脈;水志記河、湖、塘、泉等;名勝志記一地的名勝古蹟;風土志記一地的風俗、民情、特產;金石志記當地的銅器、碑刻等文物;經籍志或藝文志專介當地人的著作;人物志專門記述當地的著名人物。

    明代設十三布政使司,天下郡邑莫不有志。明太祖建國後,為了使「功業永垂」,即詔令天下編纂地方志書。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對纂修地方志書更為重視。永樂十年(公元一四一二年)頒佈了《修志凡例》十六則,規定志書內容應包括建置沿革、分野、疆域、城池、里至、山川、城郭、鄉鎮、土產、貢賦、風俗、形勢、戶口、學校、軍衛、廨舍、寺觀、祠廟、橋樑、宦跡、人物、仙釋、雜志、詩文等二十四類,以及各類目編寫原則。其後六年,又詔纂修天下郡縣志書,頒降《修志凡例》二十一條,令各郡縣以志書上,於是天下州郡縣紛紛從事。

    公安縣自明成祖永樂十年首修志書,至今已歷十六次,前賢蓽路藍縷,才有今日規模。歷來文獻所載,訛誤頗多。

    一九七六年七月,臺灣《湖北文獻》四十期,楊憲武著《公安派與公安縣志》,認為《公安縣志》修纂重印有十次:

    《公安縣志》為湖北方志之九,在臺灣有民國五十八年四月景印初版。《湖北文獻》發行人兼社長萬耀煌鄉長,曾在「重印湖北省志暨各府縣志緣起」上說:「國史挈綱舉目,失之過簡。族譜衍支分派,失之過繁。省府縣志,繁簡允中,紀述俱當,不獨為傳統文學精髓,且係真實史事。」語重心長,益使人動確保桑梓典章文物之念。何況省府縣志還可作為宗譜的濫觴,也可作為國史的佐證呢?《公安縣志》現存的版本,係同治十三年修纂的,這次在臺灣重印的,就是用的那次翻印的版本。同治十三年的原本,現在恐怕找不到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關於史志家乘,萬一限於時勢不能重修,重印也是好的。否則代遠年湮,文獻莫徵,那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原有縣志用甲子紀元,使人迷糊,有的連甲子紀元都沒有,完全要靠推想的。由大陸來臺的老年人,得之於前一輩或祖父行的口述和自己親眼見到的一切,還能以白頭宮女的姿態憶說一二,至於在臺出生的下一代,恐怕比對月球還要陌生了。我們應本偏者補之,墜者舉之,錯誤者更正之的原則,寫出自己所知道的點滴,以備將來重修縣志的參考。茲將縣志修纂重印的次數順序,設治和遷移的地理位置,縣境圖的今昔不同之點,以甲子紀元對照公元紀元,考證整理,作一有系統的報導,至希諸位鄉長有所指正。

    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公安生員陳澤霈所撰《重修公安縣志採訪啟》有云:「昔子瞻不敢作三國史,司馬能自成一家言,非唯紹述獨隆,抑或網羅綦富。《公安志》創始於袁石公中郎,續修於楊令尹之駢。異曲同工,並難具美。」照這樣說,《公安志》在袁中郎以前未曾修過,他是創始者。但就在這次同治十三年的「修志凡例」第一條卻說:「縣志始於明正統中,司諭房陵創修。成化朝,臨川梁善復增修之,規模粗具。至萬曆甲辰,袁中郎公紀事倣《襄陽耆舊傳》例,而其書始成,經兵燹後無存。清初孫司訓錫蕃續纂三卷,毛廓庵壽登縣志六卷,俱未卒業。康熙辛丑,龔三捷先生彙集成帙,迄今百五十餘年,考獻徵文,率多闕略……。」由於上面這一「凡例」,使我們發現了下面幾件事:

    一、修《公安志》不是創始於袁中郎,與陳澤霈所說不同。明正統中修過,正統為明英宗年號一四三六至一四四九。明成化間修過,成化為明憲宗年號一四六五至一四八六。袁中郎修《公安志》,在萬曆甲辰一六○四,距明正統有百六十八年。

    二、縣志第一卷現有序三篇,有原序三篇。所謂序,就是同治十三年修志時寫的,作者依次為:倪文蔚、周承弼、袁明珂。序後均書有同治十三年甲戌五月。所謂原序,乃是同治十三年以前寫的,作者依次為:雷思霈、毛壽登、楊之駢。序後均無年月。查「康熙辛丑修志姓氏」第一名為龔三捷,而楊之駢序裏有「自去秋迄今,凡十閱月而告竣。襄其事者,邑子衿龔子三捷之力居多。」楊序雖無年月,但我們可以肯定他的原序是康熙辛丑一七二一年寫的。

    三、毛壽登的原序寫於清初,「凡例」中有毛壽登縣志六卷之說。滿清入關一六四四至康熙辛丑有七十七年之久,究竟是其中那一年寫的?序中有:「邑侯何公蒞茲邑,乃集紳士……。」查清初知縣錄,有何國棟其人,何公一定是他。原序寫於何年?查無蛛絲馬跡可尋。

    四、毛壽登的原序中有:「以中郎之才,當久盛之時,官庀舊典,家有藏書,猶需之三年乃克告竣也。」袁中郎修《公安志》始於萬曆甲辰,三年後即萬曆丁未一六○七。白蓮教之亂,始於天啟二年一六二二,李自成、張獻忠之亂,始於崇禎八年一六三五,在沒有兵燹的十六年中間,縣志何以沒有付印?果真付印了,自當散在全縣每一角落,省郡也必有收藏,何以沒有一部見諸於世?……

    五、雷思霈的原序,更是大大地值得研究。茲將雷的原序節錄於次:「……而余友中郎始有《公安志》,適錢令君允選,見明知縣錄屬之。中郎文章言語,俱妙天下。是志也,抉奇搜奧,辨物核情,絕無老博士一酸語。予以為獨類習襄陽。予一至公安,坐中郎及弟小修中道柳浪瀟碧館中,玉篠絲楊,長塘曲港……首敘人物,中及山川。公安僅僅『江湖數片白,黃山一點青』而已……而況以一代才作一邑志,井廬不改,文獻足徵,何必卑視時賢,仰資異代也。傳聞中郎為子瞻後身,嗟乎!子瞻不敢作三國史,而中郎能為一國志,豈隔世精靈,乃更增益耶?」由於上面這一敘述,袁與雷是朋友,雷並到過公安,清清白白說明了這個序是袁修《公安志》他寫的。袁志「經兵燹無存」,雷序何以還在?至於說袁中郎為蘇軾轉世,持此說者,不只雷思霈一人,大都祇於傳聞而已。

    六、《公安縣志》的纂修,不論其告竣與否,出版與否,連同重印在內,它的順序是這樣的:

    第一次:一四三六至一四四九,纂修者:房陵。

    第二次:一四六五至一四八六,纂修者:梁善。

    第三次:一六○四,纂修者:袁中郎。

    第四次:清初,纂修者:孫錫蕃。

    第五次:清初,纂修者:毛壽登。

    第六次:一七二一,纂修者:楊之駢。

    第七次:一八六四,纂修者:袁鳴珂。

    第八次:一八七四,纂修者:周承弼。

    第九次:一九三七,翻印者:方擴軍。

    第十次:一九六九,重印:湖北文獻社。

    一九九○年九月,公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公安縣志.大事記》,記載公安縣數次修志情形,失之過簡,且有遺珠之憾,摘錄如下:

    一四一二年(永樂十年),公安知縣鮑綸第一次主持編修《公安縣志》。

    一六○四年(萬曆三十二年),袁宏道受縣令錢允選之托編撰《公安縣志》,經兩年搜集整理,寫成志稿三十卷,後毀於兵燹。

    一七一七年(康熙五十六年),公安知縣楊之駢領修《公安縣志》。

    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五月,知縣周承弼領修《公安縣志》。

    一九三七年……同年,縣長方擴軍主持翻印清同治十三年編纂的《公安縣志》。

    同書第二十八章《文化藝術》第四節《地方史志》載:

    自明代初期開始編修公安縣第一部縣志,至今修志凡九次,現存七部,散見於本縣及武漢、北京、上海等地圖書館和部分大專院校圖書館。地方史志方面,民國時期和建國後各修了一次。

    二○一○年一月,公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公安縣志》附錄《一、前志補遺》,記載公安縣修志史略,未題撰者,僅提十次修志情形,《公安縣志》卷末《編纂始末》記載:

    附錄中《公安縣修志史略》基本沿用公安籍台胞張覺明從網上發來的部分相關資料。

    事實上,拙著《公安縣修志史略》詳述至一九九○年九月止,公安縣自明至今共修志十五次,《編纂始末》記載易誤導後世子孫。

    台灣珍藏史料豐富,有許多珍本古籍,甚至海內孤本,查考甚為方便。詳考文獻,從明朝至今近六百年,總共纂修《公安縣志》十六次:

    一、明朝修志六次;

    二、清朝修志七次;

    三、中華民國重刊三次;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修志三次。

    歷次修志情況,以及參與修志人員,史跡斑斑可考。

    公安縣歷代先賢嘔心瀝血,為後世留下珍貴地方史料,不忍使其湮沒。因此,草撰《公安縣修志史略》,以供後學參考。

日期:2013-04-24 阅读:
 
微信公众号:cwhyjy

版权所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政编码:434023 电话:0716-8060928 EMAIL:cwhyjy@163.com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