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研究新作 | 最新动态 | 学术交流 | 研究成果 | 学界视野 | 考古发现 | 非遗中心 | 研究资料 | 研究院简介 | 在线留言
  网站导航
通知公告
非遗中心
文章首发
中心动态
学术交流
研究成果
学界视野
考古发现
研究资料
在线视频
  搜  索
关键字:
搜索帮助
 
 
  研究新作
您的位置 : 首 页 >> 研究新作 >> 正文
 
南国有完璧—荆州古城

作者:卢川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军事地位极为重要。“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亦一都会”(《汉书·地理志》),上可达巴蜀,下可通吴越,拥江湖之会,倚长江天险,攻守自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盖即荆山之称而荆州名矣”,后来一直作为地名或政区名称。从荆州地理环境看,“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埠”(《水经注·江水》),因而又称江陵。从西汉时期开始,荆州府治、江陵县治同城,一城两名由来已久,后世多有混用。今天我们所称“荆州古城”(或称“江陵古城”),特指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的明清时期古城建筑群。荆州古城是我国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国南方乃至中国古城建造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一、穿越千年话古城

长江之滨,沃野千里,荆州建城历史久远。荆州是中国南方原始先民聚居的地方,最早可上溯5万年前的鸡公山遗址。荆州在夏商时期即为“三苗”古老部落的居住之地,古城的存在应是必然。当今居住于中国湖南、云南、贵州省的苗族人民的远古祖先,就是荆楚大地上的主人。

西周周夷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给楚国以发展的机会。约公元前863,楚国国君熊渠封其长子康为句亶王,居于江陵,后为楚国渚宫所在。战国楚国强盛时期都城,后称为纪郢,就在荆州古城北边5公里处。

秦汉时期,荆州古城所在地为临江王封地。此时荆州城墙规模并不大,其位置大致在今古城偏西北处。该城东西宽、南北窄,临江而建,形制并不规则,接近长方形。汉代临江城应有望沙楼,有很多研究者认为东汉王粲曾登临此楼,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登楼赋》,后人因此命此楼为仲宣楼。现楼已不存,仅遗存基址,楼基总平面长31米,宽27米,为荆州城墙上的第二大敌楼。

三国时期,荆州城得到重修,出现“一郡双城”的城市格局。公元208年,赤壁之战之后,刘备、诸葛亮西进巴蜀,以图鼎立之势,故留下关羽镇守荆州,以拒东吴。“关羽筑城偏在西南”(杜佑《通典》,卷183),汉代旧城为土城,多年未加修葺,破坏严重,不利于军事设防。因此,关羽在汉代旧城以南,长江北岸的空地上,又建起一座新城以驻扎军队,其旧址在今荆州城东南隅。与东汉筑城有关的“九天琢”、“张飞一担土”的地名,一在荆州城西北,一在东南,似乎也对两城城址有所暗指。

魏晋时期,荆州新城和旧城“双剑合璧”。这次大规模建造也引发了好几位颇有政治野心的政治家在此“称王称帝”。东晋桓温是一位有很强军事能力和极大政治野心的政治家。“晋永和元年,桓温督荆州,镇夏口。八年还江陵,始大营城墙”(《晋书·桓温传》),此次荆州城大规模的营建活动,经现代考古发掘得到证实。桓温以荆州作为军事基地,将汉代临江王旧城和关羽新城合二为一,可能在两城中保留城垣相隔。桓温所修之城十分宏伟,文人经考证后记载:“会宾僚出江津望之。云:‘若能目此城者有赏。’顾长康时为客在座,目曰:‘遥望层楼,丹楼如霞’”(《世说新语》,卷上,《言语第二》),此中虽有恭维之辞,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桓温对自己所筑之城是十分满意的,从长江边看荆州城,高楼如烟霞,蔚为壮观。荆州这片宝地,注定让人垂涎三尺,桓温之子桓玄、齐和帝萧宝融、梁元帝萧绎、西梁萧詧以及后来的萧铣,都在荆州做了一场关于帝都和皇帝的美梦。

唐朝时期,江陵城市地位很高,在全国都是非常著名的大都市。唐代江陵为南都,地位较高,文献对唐代的荆州城墙记载比较少,但其城市形制必然十分完整和雄壮。杜甫曾经写诗:“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杜甫《江陵望幸》),体现了唐代荆州辐射四方的战略重要性。唐代荆州城南门城楼上有南楼。唐开元二十五年(737),中书令张九龄为荆州长史,常登此楼赋诗,有《登郡城南楼》等传世。宋代荆湖北路安抚使张木式重建此楼,以张九龄为曲江(今广东曲江县)人,称此楼为“曲江之楼”。明代为纪念张九龄,因而改南门城门楼为曲江楼。

宋代靖康之难,荆州城垣遭到毁坏后又得到重修。公元1187年,安抚使赵雄奏请修筑荆州城,“役以江陵、鄂州驻扎之兵,佐以郡守之义勇。赵公杖屦,日出城上,以劝劳之。始于淳熙十二年九月,成于十三年七月。为砖城二十一里,楼橹战棚之屋一千三间,浚隍池,缭甬道,备凡捍御器械之用”(叶适《江陵府修城记》)淳熙十二年九月到十三年七月不到一年时间,新建成一座坚固砖城。淳熙二十一年,又建立了敌楼战屋1000余间。淳祐十年(1250)五月,贾似道令兴山主簿王登浚修筑荆州城濠。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公元1278),襄阳、汉口、荆州等地的城池都遭到了拆毁。元兵攻占荆州之时,忽必烈部属拆毁砖城。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封高季兴为南平王,荆州城为其封地。高季兴(858-928),字贻孙,本名季昌。五代后梁乾化二年(912),“季兴大筑重城,复建雄楚楼、望沙楼为捍蔽。执畚锸者十数万人,将校宾友皆负土相助”,这是一场浩浩荡荡的修城运动,几乎达到了全民参与的地步。动用十几万民工大修荆州城,人力不够,朋友相助;城砖不够,动用墓砖,相传“郭外五十里冢墓多发掘取砖以甃城。工毕,阴惨之夜,常闻鬼泣及见磷火焉(光绪《荆州府志》)。龙德元年,在高季兴的亲自监督下,遣都指挥使倪可福督修外郭。后唐天成二年,又筑内城,名为子城。明代湘王城即在子城所在地。雄楚楼就是此时复建的城楼之一,此楼规模宏大,高出城垣3米左右,长38米,宽30米。从基址看,雄楚楼是荆州城墙上最大的敌楼台基。

元惠宗至正二十四年(1364),吴王朱元璋所授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杨璟,依旧城基址再次修筑荆州城。此时对荆州城有比较准确的丈量,城墙周长9.25公里,高8.8米,“设门六,东为镇流门,楼为宾阳,东南为公安门,楼为楚望;南为南纪门,楼曰曲江,北为古漕门,楼曰景龙;西北为拱辰门,楼曰朝宗,西为龙山门,楼曰九阳。濠阔一丈六尺,深一丈许。东通沙桥,西通秘师。”(光绪《续修江陵县志》)。明代先后有辽简王朱柏(朱元璋第15子)、湘献王朱植(朱元璋第12子)受封于此,湘献王朱植的王府被称为“城中城”,至今荆州城内仍有“城中城”的称呼,这是明代藩王政治对荆州古城的影响。

清顺治年间,有一位汉族农民起义领导者还为荆州城遭受破坏而背了黑锅。据清代荆州地方史籍记载,张献忠在入川之前攻打荆州,然后“驱男妇平城垣,至以爪指代锹锸,坚者凹其半,陵阤者为平地矣”(光绪《续修江陵县志》,卷4),后世文献大多以清代方志所记为实。但是细读其载,实为可疑。现代荆州古城考古证明,明末荆州古城并未有大规模摧毁的痕迹。因此,张献忠毁城不足信。康熙时期及以后的荆州地方志,政治立场显然是站在清朝,对反清之汉族人士,多以“贼逆”等语称之,而对这些“贼逆”的记载,自然会有失公允之处。所以,顺治年间荆南道李栖凤、叛明归清的总兵郑四维,率兵民重筑荆州城,却又似杜撰之辞了。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皇帝于荆州设立八旗驻防,荆州成为全国最高级别的军事驻防地。当时划城为二,实施旗民分治,满汉有别。东为满城,西为汉城,中间建立一道界墙,界墙由南纪门东侧向北至玄妙观东侧,界墙城垣上有南新门和北新门,各门有重兵把守。因荆州城军事地位的重要,清朝各个时期都有修葺。清朝时期,荆州城屡被水患,修葺之工频繁。如乾隆五十三年(1788)六月二十日,荆州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的大水。万城堤倒塌,江水从荆州古城西门灌入,城垣多处坍塌。清朝自乾隆五十四年至五十七年,拨专款20万两白银专用于修缮荆州城墙,除水津门外,其他均重建如初,此后荆州古城的形制基本定型。

荆州古城经历千年的变迁,上演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大戏。一切的战火硝烟、荣华富贵、权力争斗都已离我们远去,只留下一座荆州古城,耸立在荆楚大地上,向我们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或悲或喜的历史故事。

二、固若金汤的荆州城池

中国古代北方传统古城,讲求“前朝后市”、“左祖右庙”的中轴线建筑布局,如唐代长安城、明清北京紫禁城,正北正南,正东正西,辨别方向多以东南西北称之;南方的古城,多顺应自然环境,顺从水势,临水而建,如楚国的纪郢,东晋之后的荆州城,辨别方向多以上游下游、江北江南称之。目前所能看到的荆州古城,主要是清代至民国时期不断修葺而成的城墙,包括完整的城垣(砖城)、城门(6座清代古城门和3座现代新城门)、城楼(2座)、炮台(25座)、藏兵洞(4座)、护坡(土城)以及护城河(水城)。

荆州古城城垣保存完整。城墙东至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城垣城砖砌墙周长11.145公里,城墙均高8.83米,古城总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从整体来看,古城为不规则长方形,呈现“东西长、南北短”的整体特征。明代荆州城墙共砌99层,9为数字之极,在建筑中以“九天之上”的哲学内涵孕育其中,体现了深刻的军事哲学。

荆州城墙城门多为清代古城门。有5座清代的古城门,城门名称历来有很多变化,到清代名称基本固定:东门为寅宾门,南门为南纪门,西门为安澜门,大北门为拱极门,小北门为远安门,小东门为公安门。这些古城门均为曲城建制,形制也不完全一样,都根据城门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势高低所建。

寅宾门俗称大东门,是迎接朝廷来使和宾客的城门,有迎宾之意。先秦楚人“尚东”的观念对荆州城市营建有着深刻的影响。北方传统古城,坐南而朝北,南城垣上的门,形制最为巍峨壮观,是整个城的正门;而荆州古城的东门才是整个城中最为重要,门楼十分壮观,瓮城也是全城最大的一个。清代康熙之后,此门是八旗驻防满城正门,大门内有正白、镶白旗军布防,内有将军署。至今仍有青石板铺路。整个宾阳楼台高9.5米,东西宽12.65米,南北长34米,大木框架结构,是清代最为重要的城门。

公安门俗称小东门,位于古城东南角,此门正对公安县,故有公安门之称,其上城楼不存。三国时期,刘备、关羽曾多次由公安门进城。

南纪门俗称南门,现在荆州人称其为老南门,城楼无存。现在老南门依然有着浓厚的古城市民生活气息。此门是古代城内人们去往长江,上至巴蜀和下达汉口的必经之门。南纪门的瓮城是荆州古城所有瓮城中最为独特的,呈长方形,除内外相对的门外,左右还各设1门,其门洞高4.7米,宽3.6米,深4.5米,形成了“一城四门”的独特建筑设计。此设计主要是为了提升军事防御能力。

西门又称安澜门,古代也称龙山。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荆州遭遇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灾,长江水由西城垣西门和水津门而入,使得上万荆州城内百姓丧生。瓮城门洞高5.8米,宽4.5米,深10.4米,内券门洞高6.6米,宽4.85米,深15.5米。瓮城略呈长方形,两门间距为42米。内券门上有“安澜门”三字石匾,为乾隆二十四年所书写。

大北门又称拱极门,古代也称拱辰。内券门上“拱极门”为乾隆时荆州知府张方理所书,城上现存朝宗楼。门楼采用穿斗、抬梁结构,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明间进深二间,次梢间进深三间。楼长18米、宽12米。屋面施黑陶筒瓦,黑陶脊饰兽件,前后檐有门窗,为中国南方传统城楼建筑的典型。在古代,荆州的学子赶考、官员进京、商人北上,都从此门而出,城外护城河边多有柳树,文人在此作诗为赋,相赠友人,因此又有“柳门”别称。

小北门又称远安门,古代也称古漕。小北门西侧有著名的玄妙观,名取之于“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小北门东侧处有一段明代的城垣遗址,为保护这段城垣,今建以楼阁护之。

改革开放后,荆州古城又修建了3座新城门,分别为东城垣上的大东门,位于公安门和寅宾门之间;南城垣上的新南门,位于南纪门西侧;北城垣上的新北门,位于大北门和小北门之间,三门均为三洞城门。现在荆州城墙上一共有9座城门。

护城河又称水城,是防止敌军接近城墙而挖的壕沟。荆州护城河环绕城墙,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与周边的太湖、长湖相连,既保持了水质,也有利于城内排水和蓄水。

荆州城墙形制完备,易守难攻,故自古有“铁打荆州”之说。

三、荆州古城有话说

荆州古城历史悠久,历朝历代都有其独特的军事地位和城市发展成就。那些历史故事和人物为荆州古城增添了许多壮丽的诗篇和鲜活的性格。他们点缀了荆州古城历史的浩瀚星空。

(一)楚国渚宫那些事

早在西周时期,熊渠是楚国的一位有作为的国君。他在位期间,征服了江汉平原众多小国,在得不到周天子承认时,熊渠便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至今湖北一带方言中,仍有“不服周”的典故。他那同样不可一世的大儿子康,作为句亶王,在江陵也必然筑有雄壮的楚城,在更多考古发掘之前,我们无法得知那时的古城情况。

春秋时期,荆江岸边耸立着一座巍峨的楚式别宫——渚宫,相传为楚成王所筑,后为楚国官船码头。可由此从长江登岸,由陆地至楚国郢都。虽然荆江在几千年历史中,其河道也会有所变化。但后世一般认为,楚国渚宫旧址即在今荆州古城的西南隅。楚成王时期,高台筑宫、层台累榭是楚国建筑的特色,故而可知渚宫视野极广,登楼可观长江全景。楚人子革对渚宫记忆深刻:“我先君僻处荆山,以供王事,遂迁纪郢。今城楚船官地也,春秋之渚宫矣”(《水经注·江水》)。苏轼的宋词“当时郢人架宫殿,意思绝妙船与倕。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峨眉”(苏轼《渚宫》)对渚宫诗意的虚构,可引发我们对渚宫建筑形态的历史想象。既为楚王所居之别宫,除有完整宫殿建筑之外,还应有形制完整的城垣作为防御工事。从“渚”之名来看,渚宫的位置极近长江,行宫必与水岸相连,为楚国战船可到达之地。那荆州古城所在的地,在楚国时期就应有完整的城垣。至战国时期,成为楚国重要的江船码头,在此建城也是有可能的。战国时期甚至还成为楚国的造船场。

公元前633年,楚国令尹子西率军与晋国争雄,因其轻敌,加之晋国强大,城濮之战子西大败,抱着以死谢罪的念头,他沿着汉水,又转而逆上长江,想要回到郢都,但是败于晋国,实为楚人蒙羞!楚成王一生征战南北,从未有过败绩,“王在渚宫下见之”(《左传·文公十年》,不让子西回到郢都,渚宫因而成为子西生命的终点。这段史实给渚宫增添了很多英雄悲歌、壮志未酬的历史感叹。

秦汉之际,荆州为临江国。项羽本为楚后裔,他封的临江王就是楚国义帝的柱国共敖。“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史记·项羽本纪》),身为楚人后裔的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并立共敖为临江王,本想借此复楚,一统天下,但功亏一篑,不敢江东。

第二位临江王是汉景帝的儿子刘荣。“汉景帝亦封子荣为临江王于此”(光绪《续修江陵县志》,卷4,但受封时间并不长。王荣虽未做什么大事,却在荆州建城,成为名副其实的“荆州建城第一人”。据文献记载,王荣所筑的荆州城,“偏在西北,迤逦向东南”(杜佑《通典》,183),此时的荆州城只是封国的城垣,并不具很大的规模,文献也未见详载。

(二)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三国与荆州有着极深的文化联系。至今荆州古城内的老人们,都能随口说上几段三国旧事,仿佛他们从三国而来,自豪而喜悦,亲切而神秘。

刘备夺取汉中以后,关羽乘势北伐曹魏,顾此失彼,荆州因而失守。史载“攻曹仁时,吕蒙袭而据焉”(光绪《续修江陵县志》,4),吕蒙趁虚而入,占据荆州。为了掩盖关帝的缺点,后人杜撰故事为关公辩护:“及侯北围曹仁,吕蒙袭而据焉。侯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光绪《荆州府志》,卷8),说关公一句话就退了吕蒙的兵。其实,攻城就攻城,谁还管这城是谁筑的呢?关羽“大意失荆州”的错误实在掩饰不过去!后来荆州为吴国所占有,公元248年,吴国大将朱然为加强防务,也修葺了荆州城。

“关羽镇守荆州”的史实留给荆州留下了“九女琢”和“张飞一担土”的传说,今天很多荆州市民都耳熟能详。关羽在汉代旧城旁筑新城是有史籍可考的,传说故事也为“关公筑城”增添了真实成份。传说讲的是关羽在镇守荆州时,遇到了下凡的九位仙女,荆州却饱受战火,民不聊生,上天想让九位仙女管理荆州。关公不让荆州,想出与九仙女竞相筑城的办法,九仙女在荆州西北筑城,关公在东南筑城,城周5000步,天黑时开始筑城,到凌晨天亮时为止,谁先筑好就管理荆州。九仙女用衣裙兜土筑城,关公用芦苇筑城。后来关公的城修筑好了,而九仙女的城还没有修好。关公摇动鸡笼,受到惊吓的公鸡开始啼鸣,九仙女以为天亮了,于是只好回到天上去了。张飞听说此事,也从宜都连夜赶来帮二哥筑城,可是来晚了,于是把土倒在东门外不远处,后成为两座小山丘。这就是现在荆州城北门外“九女琢”和东门外“张飞一担土”地名的来历。

关羽镇守荆州,给荆州留下很多地名的记忆,也常常能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这些大多与荆州古城墙和城门有关。公安门见证了公元210年前后三国的史事,当时刘备在长江南岸的公安驻扎,从吴国鲁肃处借得荆州。关羽每每进城,都从水路到荆州,即由公安门的码头登岸入城。还有与关羽有关的“三山”,但是有山却不见山,都是指的护披(土城)。一是松甲山,名为山,实为护坡上突出的土城,今在新北门东侧,相传关羽曾在此地松开战甲休息,后重振旗鼓,精神百倍;二是卸甲山,今在新南门东侧,相传关羽打仗,大胜而归,曾在此卸甲,今于此重修有关羽祠;三是掷甲山,位于城垣西北隅,“相传吴吕蒙袭南郡,关神武还救,闻糜芳以城降,愤而掷甲于此”(光绪《荆州府志》),糜芳降城让关羽十分气愤,他掷甲到城垣之上,向西撤军。实质体现了后世百姓对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惋惜之情。

(三)魏晋荆州亦多事

西晋永嘉之乱以后,荆州成为众多北方士族向往的世外桃源,这其中有著名的江陵岑氏(南阳岑氏)、宗氏家族。后世极负诗名的文学家宗懔和边塞诗人岑参的先祖,就是此时迁徙到江陵而居的。

南朝齐梁在江陵称帝的几位昙花一现的皇帝,只有萧绎可圈可点,虽然“才子皇帝,表里不一”,但他使江陵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江南帝都建康的影子。梁元帝萧绎热爱读书、酷爱文学,藏书14万卷存于江陵,建有“湘东苑”、“东阁竹殿”。他对荆州城的修葺还是有大手笔的,“于江陵四旁七十里,树木为栅,掘堑三重而守之”(光绪《荆州府志》,卷8),并设有12个城门。最值得注意的是,那时的荆州的城门都是以建康城的城门而命名,带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思乡情绪。

南北朝以后的荆州城垣上的明月楼,位于北城垣雄楚楼东侧,明月之明,始于萧梁。梁元帝萧绎为湘东王时,他的皇家园林即为湘东苑(今荆州古城内九老仙都宫景区),“湘东王于子城中造湘东苑,穿池构山,长数百丈,植莲蒲,缘岸杂以奇木。”(《渚宫纪事·补遗》),明月楼即在苑内。梁元帝常与臣下在明月楼聚会,吟诗作赋,“十五好读书,二十弹冠仕。楚王赐颜色,出人章华里。作赋凌屈原,记忆夸左史。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颜之推《古意》)即是指此。西魏攻破荆州城后,明月楼遭毁,后以此楼作为荆州城墙上的敌楼之名。今天的荆州古城上,仍可见明月楼的基址,总平面长29米,宽20米,为全城第三大敌楼。

江陵后来被西魏所攻陷,西魏封萧绎之侄萧詧为梁王,驻于江陵。公元555年,西魏重划荆州城为东西二城,东城为萧詧所居,西城便为监管萧詧的主统兵驻扎地。此时的荆州城,同为萧姓所有,但早已易主,实令人感叹。在政治暗斗、权欲追逐及人性贪婪中,展现了世态炎凉和英雄的过往。

(四)荆州古城与清代八旗文化

清代荆州古城八旗驻防的历史,今天大多数荆州市民早已遗忘。辛亥革命后“排满”、“屠满”的思想,使得人们忘记了很多本不该忘记的历史。

“江上孤城聚八旗,殿前日夜羽书驰。箫笳旧旅初旋凯,龙虎新军再驻师。阻险公孙兵不守,屯田诸葛计何迟。山河一统尊王贡,圣主图经午夜披。”(顾赤方《荆南》)这是清代康熙时期的诗人顾赤方,在荆州设立八旗驻防后,写下的一首荆州诗。此诗写康熙时期荆州军务繁忙、军令频传的紧张场面。此时的荆州城内旌旗飘飘、军士威武。康熙皇帝坐阵京城,正在策划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他要与吴三桂一争高下,成败在此一举,而荆州就是康熙皇帝与吴三桂对峙的最前线。

平定吴三桂兵变之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荆州正式设立八旗驻防。委派八旗官兵长期于此驻防,这一驻就是200多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有清一代,在全国设立了13处重要的八旗驻防,有广州、杭州、福州等,荆州就是其中之一。荆州八旗驻防把荆州城分为满城和汉城,中间有间墙,东为满城,西为汉城。虽然如此,当时八旗与荆州还是有着很多联系,在语言、民俗等诸多方面都相互有影响。

荆州满城八旗布防的方位也是依照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进行布局的。荆州满城八旗以将军署为中心进行布局。这种布局与清代北京城的八旗驻防格局一样。正黄旗、镶黄旗属土,驻防在远安门内,在将军署北,为镇北之意,北方属水,为土克水;正红旗、镶红旗属火,驻防在南界门内,在将军署西,为守西之意,西方属金,为火克金;正蓝、镶蓝旗为水,驻防在南界门、公安门内,在将军署南,为抵南之意,南方属火,为水克火;正白、镶白旗属金,驻防在新东门内,为御东之意,东方属木,为金克木。以将军署为中心,其左翼为镶黄、正白、镶白、正蓝旗军,其右翼为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旗军。以此种格局维护着荆州满城的最高权威的代表,即将军府署。这些八旗的聚居地,各坚守城门,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这种独特而难得的建筑布局,在今天荆州古城内,是找不到任何历史证据了。

 

南方有完璧,荆州古城历经数千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坚固。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完璧不完璧”,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和保护。古城名楼名迹也应有步骤、有规划地重建、重修。荆州古城不仅是中国的古城,还将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卢川(1981-),男,湖北荆州人,武汉理工大学建筑系博士,研究方向为荆楚文化,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与修复工程。

日期:2016-04-11 阅读:
 
微信公众号:cwhyjy

版权所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政编码:434023 电话:0716-8060928 EMAIL:cwhyjy@163.com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