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研究新作 | 最新动态 | 学术交流 | 研究成果 | 学界视野 | 考古发现 | 非遗中心 | 研究资料 | 研究院简介 | 在线留言
  网站导航
通知公告
非遗中心
文章首发
中心动态
学术交流
研究成果
学界视野
考古发现
研究资料
在线视频
  搜  索
关键字:
搜索帮助
 
 
  研究新作
您的位置 : 首 页 >> 研究新作 >> 正文
 
略论端午民俗文化的精神遗产

作者:王光霞

 

王光霞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民俗的产生及流传是一个民族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2009年,以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纪念屈原先生,最重要的就是挖掘和发扬端午民俗的文化精神。任何历史人物,即使像屈原先生这样的伟大人物,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其历史局限性,这需要进行认真总结。但是,他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功名利禄于度外,置生死安危于不顾,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

   关键词:爱国情怀;改革精神;高尚品德;博大胸怀

 

    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从南北朝开始,屈原故里秭归就有了端午祭祀屈原的传统,毛泽东说:“屈原的名字对我们更为神圣。他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无论在国内国外,屈原都是一个不朽的形象。我们就是他生命长存的见证人”。为探讨端午文化丰富内涵。人们不但用口头文字,民间传说、神话等形式来释放这种强烈的情感,更通过亲身参与各种活动如包食粽子、龙舟竞渡等来表达内心的祈求。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独特风俗,文化魅力无穷。

 

 一、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春秋后期,楚国的势力伸向西南巴蜀和东南吴越,并且各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战国时代,称雄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连年不断混战,那时楚国开始走向衰落,正当青年的屈原为楚怀王的左徒官,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立志报国为民。

    屈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贾谊在《吊屈原赋》中,这样描写屈原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斡弃周鼎,宝康瓢兮。腾驾罢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嗟苦先生,独离此咎兮!楚国的大诗人贾谊笔下,屈原生活的时代一切都是颠倒的:猫头鹰在天上飞翔,鸾凤却深藏起来;小人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称誉;宝剑被贬为钝口,铅刀却被说成锋利;国之重宝周鼎被抛弃,空瓦罐被当成宝物;疲牛跛驴骖驾着马车,千里马却拉着沉重的盐车;帽子本应戴在头上,却被垫在脚下,被汗水湿透。这就是楚国的时局,屈原十分心痛,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

    屈原后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屈原流浪汉北(汉江以上,今南阳西峡、淅川一带);周赧王十九年年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爱国若命”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生平以爱国为前提”。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对祖国前途和命运魂牵梦绕的关注,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探索之路,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这些无不是由爱国精神所驱使。

    屈原的爱国主义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把爱国主义与民族独立要求相结合,整体利益执着不屈的追求;二是把爱国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秦楚复合,与屈原谋划相反,而奸人必有谗言害之,故《抽思》有欲归不得之意,为建立共和政治而奋斗不息;三是把爱国主义与民生主义相结合,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这就把古代的爱国主义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爱国主义从来就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改革精神。
     
战国时期,秦、魏等国进行变法,要推翻一个虽然已经腐朽却还掌握着全部国家机器并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将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是可以想见的。悼王时曾任用吴起变法,悼王一死,吴起在旧贵族的武装暴乱中牺牲了。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楚国尽管在庄王时曾经消灭了若敖氏,但是贵族的势力还很强大。吴起建议应该防止旧贵族“上逼主而下虐民”,又主张废除世系比较疏远的贵族,精简官僚机构,节省封赏的开支等等,悼王并未认真实行。屈原提倡“美政”,即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周慎靓王四年(公元前317年),他忙于变法改革,制订并出台各种法令。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继续进行变法改革,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周慎靓王六年(公元前315年),深入进行变法改革,民心沸腾;楚之形势大变,旧贵族面临着覆灭的命运。谗而见疏他的主要目标仍在于限制贵族的势力。他提倡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勇敢地直面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表现了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决心。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屈原主张改革,推行法制的立场更为自己的作品所证实。“明于治乱”的屈原深知要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必须像当时各国的改革者们那样,革新政治,推行法制。他在《离骚》中对当时楚国的君主怀王提出要求说:“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清人屈复说:诗中的“壮”指“美政”,“秽”指“秽政”,“度”,指旧的法度。马茂元亦说:“‘弃秽’,谓扬弃楚国腐化黑暗的政治法度,加以改革。‘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他要楚王实行美政,扬弃秽政,改革现状,废除旧制,并坚定地表示自己要作这次改革的马前卒、开路人。屈原改革家的立场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表露,在另一首《惜往日》中屈原叙述了他实行改革的具体实践:“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立法兮,属贞臣而日侯。”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对于这这革命先烈,我们由衷地抱着至深的敬意。“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高洁的人格,不受恶浊世风的习染,不随风俯仰,不做不合理“潜规则”的俘虏,坚守节操,宁死不污,身殉理想,坚贞不渝。

     以后,楚怀王更是一个昏君,宠用靳尚、郑袖等人。屈原忠君爱国,反而流放在外,楚国貌虽强大,而实质是相当虚弱的。关于造为宪令的献身精神,他说,他的改革一是受楚怀王之命的;二是“奉先功”—继承前辈革新家的遗业的;三是以“明法之嫌疑”—建立新的法制为中心内容的;四是以国家富强为唯目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变法运动。变法改革,正如孙中山先生描述自己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个概括,既是孙中山先生毕生经历的真切写照,也是许多中国历史上无数志士的共同品格。


 三、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

    在屈原的心目中,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以数万万同胞为实体的具体存在。他真诚地热爱、关怀人民群众,深切同情劳动群众的苦难,为人民谋取幸福,是他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深深懂得,要替人民谋幸福,必须改变“国贫民瘠”的状况,这是他的民本思想。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一展其非凡才华,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屈原是为人民求幸福的,除去人民的那些忧愁。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正如姊归《粽子歌》云,“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粽子更是一种文化,竹叶作粽子 包皮,寓长青不衰,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洁清贫的一生和纯洁如玉的精神,粽子的三角形状,则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品格,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嫉妒和忌恨,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说他夺断专权。包一颗红枣,喻屈子一片丹心,忠贞爱国,替人民谋幸福,也是乡亲们对屈原的一颗火热的心。

    举贤授能的“美政”思想,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虽被谤放逐,仍眷念故土不忍离去,忧国忧民休戚与共,为众生谋幸福这就是爱国情怀。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他对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抱着何等殷切的期望。

 

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屈原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深远眼光观察中国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对此《离骚》也有简要的叙述。即大一统的最终目的。

    《离骚》说:“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周慎靓王二年(公元前319年),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又说:“昔三后之纯粹兮,因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说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抵敬兮,同论道而莫差……”,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忙于楚之内政外交工作。五国联兵攻秦,屈原随军而前。“岂余身之弹殃兮,悲皇舆之败绩。”这些诗句表明屈原的理想是使楚国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战争中,不致失力,并通过努力获得全胜,最后统一中国。使楚国国君功追三皇,步武尧舜,取法禹汤,赛过文武,建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封建国家。

   后因为齐楚连盟,秦国不敢动手,听到这个消息,秦王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张仪认为六国中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国内部不和的机会,亲自去拆散了六国联盟。这就是一般评论家所说的“大一统”思想。屈原这种“大一统”的理想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由此可见,“尚法”、“尚贤”并不是屈原的目的,而仅是实现其政治理想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追求真理,矢志不移,求索不懈的诗句千载传诵,对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正如“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屈原的爱国信念、理性精神和独醒思想,他强调,解决楚国的问题,只有内审楚国之情势,外察各国之潮流,兼收众长,上下求索,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益以新创。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其思想成为推动人们投身革命的巨大精神力量,重温屈原作品是传统习俗焕发新的时代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可以让我们明白它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直至今天,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没有失去思想光辉,仍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给我们中国、亚洲乃至世界带来的是一笔很宝贵的遗产。解读端午节的精神内涵,我们能以更积极、能动的态度去传承和创新。

 作者简介:王光霞(19716月-)女,硕士。汉族,湖北汉川人,现任职于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理论课部讲师,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楚文化与近代湖北

 

日期:2016-05-24 阅读:
 
微信公众号:cwhyjy

版权所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政编码:434023 电话:0716-8060928 EMAIL:cwhyjy@163.com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