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修志清穆宗同治三年
    清朝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公安縣知縣袁鳴珂修《公安縣志》。
    同治十三年版,《公安縣志》卷首,公安縣知縣周承弼《敘》:
    諸故府舊志,修於康熙辛丑,版本俱失。惟同治三年,攝令袁君有重修之舉,又甫及半而止。惜其無成,爰於遷城之際,集
邑士踵而輯之,釐為八卷,分為七十二門,大綱舉,細目張,並繪新圖付梓。
    夫變古所以適今,而居今不廢鏡古。余之治公安,適當因創之交,其所行之果能濟時而垂後,不敢知也。袁君之志公安,亦在因創之間,其所行足以信今而傳後,固已見其梗概矣!余之吏術學識誠不敢望袁君,而惓惓災黎起羸蘇困之意,則先後同符,閱者可冥契於簡牘間。若曰此不過土苴糟粕,聊以備一邑之掌故,則余與袁君之志事隱矣!
    同治十三年版,《公安縣志》卷首,公安縣前知縣袁鳴珂《序》:
    同治壬申,余宰漢川,適川志告成,余覽而慚甚。因憶甲子夏,權公安,慨邑志之不修者百五十年,搜採之難倍於他邑。爰進都人士集貲修葺,閱二載書未竣,旋解任。去後迄無踵而成之者,已歷七稔於茲矣!
    前年冬,周君壽農往攝邑篆,余適病臥,未及晤送,而心識周君之為人清勤廉敏,勇於任事。是書之成,當屬於君,蓋未嘗須臾忘懷也。今果偕諸君子輯而梓之,復不沒余之微勞,索敘於余。余感君之謙,不敢以不敏辭。獨念公安地勢低漥,環江湖之巨流,沿川峽之宗脈,累年暴漲,建甌而下。堤屢築屢潰,城旋修旋圮,居人多鴻嗷之苦,邑乘鮮鳩集之日,不有以改絃更張之,則載胥及溺,其何能淑。
    聞君近遷城於唐家岡,邑高處也,甫半載,官署建,廟社立,民居定,憂者以喜,困者以蘇,而志書適成。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而創始之與圖終,則不可同日而語。余治公也久,深知災患頻仍,民貧地瘠,每有興作絀於經費,智者束手嘆無能為。君於期年之間,政通人和,百廢俱舉,成前人未竟之功,貽後世無窮之福,其識力為何如哉!
    夫遷城之役,實余力之未逮。志書之成,固余私心企望者也。是不獨公邑士民之幸,即衰朽如余,能不感興起舞乎!微周君,余將長抱慚於漢川之志已!
    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季春
    前知公安縣事山陰袁鳴珂撰於鄂渚寓次
    公安縣知縣袁鳴珂,生平如下:
    同治十三年版《公安縣志》卷五《職官.清朝知縣》:
    同治
    袁鳴珂,浙江山陰人。移建考棚,續修縣治。
    清倪文蔚等修,顧嘉蘅等纂,光緒六年(公元一八八○年)刊本,湖北省《荊州府志》卷三十四《職官志.官師》:
    國朝知縣
    袁鳴珂,浙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