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研究新作 | 最新动态 | 学术交流 | 研究成果 | 学界视野 | 考古发现 | 非遗中心 | 研究资料 | 研究院简介 | 在线留言
  网站导航
通知公告
非遗中心
文章首发
中心动态
学术交流
研究成果
学界视野
考古发现
研究资料
在线视频
  搜  索
关键字:
搜索帮助
 
 
  研究新作
您的位置 : 首 页 >> 研究新作 >> 正文
 
公安縣修志史略(七)

作者:(台湾)张觉明

第六次修志明神宗萬曆三十二年
    明朝萬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四年),袁宏道(公元一五六八年至一六一○年)受縣令錢胤選(雲門)之託,編《公安縣志》,經兩年蒐集整理,寫成志稿三十卷,後毀於火。
    清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年)寫刊本,公安訓導孫錫蕃纂《公安縣志》並撰《公安縣志序》云:
    公安邑乘,自明萬曆甲辰重修於袁中郎先生,聞其編年紀事,一倣太史公體式。迺才如中郎,輯舊志而釐新之,尚自甲徂丙,三易寒暑而告竣,可知其周詳而克單行於世矣!惜乎萑苻肆燄,夜火銷沉,今屬涒灘之藏,豈可得哉!
    同書,范明徵撰《公安縣志跋》云:
    公安之有志,自教諭房公(陵)始也。房公當明初盛時,教諭公安,而為之志,志成而房公以內召去,於是房公之志傳於公安。公安之續有志也,自袁氏中郎始也。中郎即房公之志而增編之,稍易其位置焉!當時中郎之文行甚廣,才名甚熾,於是中郎之志傳,而房公之志若存若亡矣!迨城邑三徙,驪山一炬,版籍無存,中郎之遺編迄不可見,況房氏之渺焉者乎?……嗟乎!以兵火流離之餘,而繼房、袁成平之業,窮搜遐摭,十不得一,豈非文獻不足,而論徵之無從也乎!
    清朝同治十三年五月,知縣周承弼領修《公安縣志》。卷首刊生員陳澤霈《重修公安縣志採訪啟》云:
    昔子瞻不敢作三國史,司馬能自成一家言,非唯紹述獨隆,抑亦網羅綦富。《公安志》創始於袁石公,續修於楊令尹。異曲同工,並難具美。洵足稱昭代同文之雅化,為名區紀盛之宏編。
    同書《修志凡例》云:
    縣志始於明正統中,司諭房陵創修,成化朝,臨川梁善復增修之,規模粗具。至萬曆甲辰,袁中郎公紀事倣《襄陽耆舊傳》例,而其書始成,經兵燹後無存。
    事實上,《公安縣志》修志並非從袁宏道開始,也並非始於明正統中。最早的縣志始於明永樂十年,正統元年第二次修志,成化十六年第三次修志,正德十四年第四次修志,嘉靖二十二年重刊,萬曆三十二年再次修志。
    袁宏道所修志書雖不存,據袁宏道著《瀟碧堂集》卷十九《尺牘.錢邑侯》,尚可知其大概:
    《志》三十卷已卒業,生不文,勉為之,殊覺脫略,然諸傳非聞見真者,不敢濫入也。傳體仿班氏及南、北史,多於小處見大,不欲以方體損韻致也。諸大老傳他日國史所取以為據者,邑僻地,志狀多不傳,故不得不詳。《雜俎》一篇,逸事僅有。炎天,苦檢括難,聊述數端耳。幸削正之。
    同治十三年刊本《公安縣志》卷首,毛壽登《原序》云:
    公邑中郎舊志,海內稱為絕奇。顧以鄙薄,繼其後續,貂形玉顧,已知慚然矣!然以中郎之才,當久盛之時,官庀舊典,家有藏書,猶需之三年乃克告竣也。
    袁宏道生平事蹟,見諸歷代府志、縣志。
    清康熙九年(公元一六七○年)寫刊本,公安訓導孫錫蕃纂《公安縣志.袁宏道傳》:
    公諱宏道,字中郎,號石公。宗道次弟。萬曆戊子舉鄉試,又四年壬辰成進士。授吳縣知縣,陞禮部主事,改官吏部。己酉,典秦中試。進驗封司郎中。庚戌,請假歸里,即以是年九月卒,年僅四十有二。
    公少負才敏,每以長蘇自命,創意為文,援筆立就,縱送恣宕,致趣天嫺,一洗詰曲餖飣之習。為吳縣日,倡為觴詠,遍排名流,歷詆往哲,舉當世所奉盤帨而插騷壇者,悉掊而僕之,雖眾怒弗忌也。
    在陜闈中,手合諸卷而甲乙之,方分授各房司較丹鉛焉!是科秦中獲雋為多。
    所著有《錦帆》、《解脫集》及《敝篋》、《瓶史》、《廣莊》諸集行世。公舊有《公安志》,燬於火,人咸惜之。曾長石云:「中郎為子瞻後身。迺子瞻不敢作三國史,而中郎為一邑乘,豈隔世精靈有增,益其所未備耶?艾千子謂:『以文為戲,坡公不免作俑,而袁中郎為甚。』語雖有間,而中郎之為子瞻無疑矣!獨異其寄趣聲色,冥心宗典,豈彼法中所謂慧業文人應生天上耶?」
    竟陵鍾子曰:「當天下步趨于鱗時,而中郎力排之,非惡于鱗也,惡其人人而為于鱗也。人人而為于鱗,反使于鱗精神面目不顯於天下。李氏功臣誰有如中郎者哉!」是可以解語中郎之好為難首者。
    公有子彭年,崇禎甲戌進士,官禮科給事中。公舊祀吳中名宦,明季祀公安鄉賢,國朝仍存祀典。
    清周承弼等修,王慰等纂,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刊本,湖北省《公安縣志》卷六《人物上.列傳》: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先生之生也,母夢月入懷,故小字月。少時即具倍年之覺,母卒,先生不數哭,一哭即痛絕,人以是知其有隱慧焉!總角工為時藝塾師,大奇之。入鄉校,年方十五、六,即結文社於城南,自為社長。社友年三十以下者皆師之,奉其約束,不敢犯。時於舉業外,為聲歌、古文辭,已有集成帙矣!戊子舉於鄉,主試者為馮卓庵太史,見其後場出入周、秦間,急拔之。明年,上春官。
    時伯修方為太史,初與聞性命之學,以啟先生,先生深信之。下第歸,伯修亦以事返里,相與朝夕商確,索之華梵諸典,轉覺茫然。後乃於文字中言意識不行處,極力參究,時有所解,終不欲恃爝火微明以為究竟。如此者屢年,一日,見張子韶論格物處,忽然大豁,以證之太史,太史喜曰:「弟見出群,信非吾所及也。」然後以質之古人,微言無不妙合,且洞見前輩機用,一一提唱,聊示鞭影,命名曰《金屑》。
    時聞龍湖李老冥會教外之旨,走西陵質之。李老大相契合,贈以詩,中有云:「誦君金屑句,執鞭亦欣慕,早得從君言,不當有老苦。」蓋龍湖以老年無朋,作書曰《老苦》故也,仍為之序。以傳留三月餘,殷殷不捨,送之武昌而別。
    壬辰,舉進士,不仕,復與太史還里。居石浦之上,偕外祖春所龔公,及舅惟學、惟長輩,終日以論學為樂。
    當是時太史與公,雖於千古不傳之祕,符同水乳,而於應世之跡,微有不同。太史則謂居人間當歛其鋒鍔,與世抑揚,萬石周慎,為安親保身之道。公則謂鳳凰不與凡鳥同巢,麒麟不與凡馬伏櫪,大丈夫當獨往獨來,自舒其逸耳!豈可逐世啼笑,聽人穿鼻絡首!意見各不同如此已。
    復同太史、小修遊楚中諸勝,再至龍湖晤李老。李老謂:「伯也穩實,仲也英特,皆天下名士也。」然至於入微一路,則諄諄望之。公蓋謂其識力、膽力皆迥絕於世,真英靈男子,可以擔荷此一事耳!
    乙未,謁選為吳縣令,始以其學試之,政人皆謂吳縣繁劇,而公超脫,或足以困之,乃公灑然,澹然不言而物自綜、事自集。吳賦甲於天下,猾胥朱紫,其籍莫可致詰,飛灑民間,溢於額而不知,公一目了然。摘其影射之條若干,呼猾胥曰:「此何為者?」胥不敢欺,皆俯首曰:「弊。」公俱置之法,而清額外之征凡巨萬,吳民大悅。又不折徵收之封,惟苛兌者許民告白,以其所贏,代輸者為傾瀉費。上官聞而便之,下其例諸邑悉如吳縣。
    機神朗徹,遇一切物態,如鏡取影,即巧幻莫如吳,而終不得遁,故遁詞恆片語而折,咄嗟!獄具吳人謂之升米,公事自非重情,無所罰贖,杖之示罰而已。以故署門酒家蕭條,皆移去,縣胥隸之類,或三四為曹,共一役,不食縣官,惟借公事漁獵里閭。公揀其宜用者食之,無所差遣,終日兀坐不能餬口,皆逃去歸農。有屢投匿名牘者,公出見縣前占星人,覺黠甚,念必此人也,呼來占星一紙,視手跡與匿名牘無二,訊之立伏。其妙於得情,皆此類。
    公為令清次,骨才敏捷甚,一縣大治。宰相申公時行聞而嘆曰:「二百年來無此令矣!」居常不發私書,塵覆函數寸,期年而政已成。會吳中有天池山之訟,公意見與當路相左,居恆不樂,遂閉門有拂衣之志,當事知其不可強,姑令予告,俟病痊補職。
    公既得請,走吳、越,訪故人陶周望諸公,同覽西湖、天目之勝,觀五泄瀑布,登黃山、齊雲,戀戀煙嵐。如飢渴之於飲食。時與石簣諸公,商證遞相取益,而閒發為詩文,俱從真源中溢出,別開手眼,一掃王、李雲霧。天下才人、文士始知疏瀹心靈,搜剔慧性,以蕩滌摹擬、塗飾之病,其功偉矣!
    戊戌,太史字趣公入都,始復就選得京兆校官。時太史官春坊,小修亦入太學,復相聚論學,結城西之崇國寺,名蒲桃社。庚子,補禮部儀制司主事,數月即請告歸。未幾太史下世,公感念絕,葷血者累年,無復宦情。時於城南得下窪地,可三百畝,絡以重堤,種柳萬株,號曰「柳浪」,潛心道妙。閒適之餘,時有揮灑,皆從慧業流出,新綺絕倫,而遊屐所及,如匡廬、太和、桃花源,皆窮極幽遐,人所不至者無不到。發於詩文,煙嵐溢毫楮間。蓋自花源後詩,字字鮮活,語語生動,新而老,奇而正。又進一格矣!
    丙午,入都補儀曹主事,曹務清簡,蕭然無事,乃以存問蒲圻謝公之便歸里。戊申春暮,入都補驗封司主事,攝選曹事,猾吏多舞文屬,當急選之期,故事掣籤。時凡瑣屑事皆曹郎躬為之,吏無敢近者,一老吏忽排闥而入曰:「每次大選,例與都吏一、二美缺,今有某驛缺,已予都吏百金矣!幸以見與。」公目攝之,叱之出。私念曰:「銓事一至此乎!誓為國家除此大蠹。」少宰橋公喬曰:「吾輩身為大臣,受制胥吏,切齒久矣!」會猾吏私一姻戚,已罷官而仍留之,刻報至,公廉得其故,大憤曰:「如此則銓柄盡歸此輩矣!」時冢宰擬以疏文而後逮治之,公曰:「此胥吏也,但寘之於法,以一知會,疏上則疾雷不及掩耳,雖有奧援,將安用之!」遂如言。具疏而猾吏未知也。公令兩隸持之曰:「去!送汝入刑部。」即繩之以往,疏下竟以欺罔坐重辟。銓曹設刑具自公始。冢宰孫公知公為大用,器甚重之。
    己酉,公主試秦中,試官以避嫌,不過搜求,公通場皆自取,閱所取士,大半得之落卷中。及出榜,多名士,試錄為天下第一。公典試後,與左轄汪公可受,密以道相證。遍遊秦中諸勝,歷中嶽嵩山,登華山絕頂而還,著《華嵩遊記》。
    居吏曹二年,會考事竣,遂給假南歸,定居沙市,中治一樓,名曰「硯北」,取段成式「杯瀝之餘常居硯北」之意也。
    庚戌卒,年四十三,海內知己謂其識如王文成,膽如張江陵,而不逮,下壽以歿,天下惜之。所著詩文有《敝篋集》、《錦帆集》、《解脫集》、《廣陵》、《瓶花齋》、《瀟碧堂》、《破硯齋》、《華嵩遊草》若干卷行世。吳縣祀名宦,公安祀鄉賢。
    清倪文蔚等修,顧嘉蘅等纂,光緒六年(公元一八八○年)刊本,湖北省《荊州府志》卷五十七《人物志十一.文苑》: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年十六補諸生,結社城南,即為之長,間為詩歌古文。萬曆壬辰成進士。歸,益下帷讀書,除吳縣知縣,聽斷敏決。暇與士大夫談說詩文,以風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順天教授,歷國子助教,禮部主事。歸臥柳浪湖六年,以清望推吏部驗封主事,改文選,尋移考功員外郎。立「歲終考察群吏法」,言:「外官三歲一察,京考六歲,武官五歲,此曹安得獨免?」疏上報可,遂為定制。遷稽勳郎中,移病休沐,不數月,卒於家。
    宏道詩文主妙悟。萬曆中王、李之學盛行,宏道昌言排擊,以為「唐自有古詩,不必選體;中、晚皆有詩,不必初、盛;歐、蘇、陳、黃皆有詩,不必唐人。唐詩色澤鮮妍,如旦晚脫筆研者,今詩纔離筆硯已成。陳言豈非出自性靈,與剽擬者異乎?」一時聞者神解,翕然宗之。有詩文集五十卷行世。(參《明史.文苑傳》、《列朝詩集小傳》)
    袁宏道編《公安縣志》,有雷思霈(公元一五六五年~一六一一年)撰《公安縣志序》。
    清邁柱等監修,夏力恕等編纂,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修,《四庫全書》刊本,史部地理類《湖廣通志》卷一百二,《藝文志.序.明》:
    《公安縣志序》雷思霈
    今大地皆志也,而世所傳者隨州、武功、雍紀、青、齊。隨州編年近迂,武功敘事近簡。雍、青河山百二、二十二,足以作其氣而壯,其為文旁引雜出,不能成一家言。由是觀之,大地不必皆志也。
    楚志昉自《禹貢》、《山海經》,惟言山川、田土、貢賦、物產,以至詭異神奸,今人所略,古人所詳。《檮杌》楚書,始綜人理;《離騷》、《九辨》,始侈聲歌。而漢、魏以來輿地圖經,往往不乏。厥後袁崧有《宜都郡記》,盛弘之有《荊州記》,庾仲雍有《江記》,宗懍有《荊楚歲時記》,羅含有《湘中記》,習鑿齒有《襄陽耆舊傳》,郭仲產有《襄陽記》,鮑堅有《南雍記》,鄒閎甫有《楚國先賢傳》,余知古有《渚宮遺事》,范致明有《岳陽風土記》。諸君子以該博閎廓之學,發沈鬱藻贍之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履其地者恍若曾遊,想其人者欣如可作,未嘗不惆悵終日也。
    寥寥千古,誰傳盛事。而余友中郎始有《公安志》,適錢令君屬之。中郎文章言語,俱妙天下。是志也,抉奇搜奧,辨物核情,絕無老博士一酸語。予以為獨類習襄陽。予一至公安,坐中郎及弟小修柳浪瀟碧館中,玉條綠楊,長塘曲港,晨鳧夕鶩,曝甲騰鱗,觴詠晤言,頗有習池氣味。而「四海」、「彌天」,風期俊邁,政足相當。
    襄陽首敘人物,中及山川。公安僅僅「江湖數片白,黃山一點青」而已,無隆中、峴首、鹿門、楚望洞壑林泉之勝,以角其胸中之磊塊;無司馬、諸葛、崔、徐、羊、杜、皮、孟之流,以寫其神韻,表其文采,而垂後世。
    雖然,陵谷遷變,世界密移。方言市劵,皆具妙語;稗官小說,皆成至文。而況以一代才作一邑志,井廬不改,文獻足徵,何必卑視時賢,仰資異代也。
    傳聞中郎為子瞻後身,嗟乎!子瞻不敢作三國史,而中郎能為一國志,豈隔世精靈乃更增益耶?隨州、武功始置之矣!
    今公安所患若腐城,而囓堤者,莫如江水。請以水道問中郎。中郎起家,《尚書.禹貢》:導江東至于澧,過九江至于東陵。今江不入澧而入荊江,自夔門而下荊門,勢浩瀚不可遏。江之入澧也,禹導之也,江之入荊也,不知何時,江自導之也。《書》曰「雲土夢作乂」,《周官.職方》「其澤藪曰雲夢」。曰土與藪,其義自見。昔以長江入九江,故殺而漫;今以九江入長江,故阨而溢,勢使然也。業已不能復故道,獨不可解暓儒疑經之大惑耶?
    又請以水利問令君。令君生長澤國,習水形情。公安據油口,上下數百里間凡十多口,用洩江怒,使四出耳。今數百里皆隄矣!水土激而盪,風雨乘之,上盪而下漏,而決裂之勢成矣!今口定不可鑿,隄定不可去,不曰善防者水淫之乎,是或一道也。油水出武陵白石山與洈水會,而孱陵城背油向澤,其油水流公安西,又北乃入江,是古城皆去江遠甚,今割江唇而與之爭。安能當陽侯之波,獨不可稍徙而築之高阜乎?
    令君公忠廉平,嫻於文詞,通於經術,而以身捍隄,隄不為動,以泫開渠,渠不為厲,是必能辦此矣!
    中郎絕慎許可,國朝賢牧列傳不數人,而津津乎賢。令君也,其人可知已。此志所由作也。
    清朝知縣周承弼等修,王慰等纂,同治十三年(公元一八七四年)五月刊本,《公安縣志》,輯錄此序。
    雷思霈,字何思,夷陵(今湖北宜昌)人。與公安三袁誼屬荊州同鄉,交情甚篤。其生平事蹟詳下:
    明袁中道著《遊居柿錄》卷六:
    九月初三日,聞雷何思之訃。何思,名思霈,號何思,夷陵人。與予同為諸生。丁酉舉於鄉,辛丑成進士。讀中秘書,改檢討。博學異才,頗好言仙。己酉典閩試,試錄奇麗甚。庚戌歸,數邀予遊衡、廬,屢來屢以他事止。時忽聞其訃,真令人腸欲斷也。為人心地淨潔,不沾纖毫塵俗氣,真是仙品。母老無子且無弟,得年僅四十七,哀哉痛哉!終夜太息,傷文人無命,善人無福,欲問天而無從也。
    清錢謙益(公元一五八二年至一六六四年)著《列朝詩集小傳.丁集中》:
    雷簡討思霈
    思霈,字何思,夷陵州人。萬曆辛丑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授檢討。庚戌分考會試,請告歸,卒於家。何思好學問,通禪理,講經世出世之法,其宗指在江陵、內江之間。己酉出典閩試,所撰程策,頗見大意,惜其未試而歿。庚戌闈中,高陽公得余五策,以示何思,首策訟言江陵社稷之功,而詆諆紹述者。何思曰:「楚人不敢言也,非楚人不能知也。吳士有錢受之者,其人通博好持大議,得無是乎!」高陽撤棘告余,歎何思能知人也。何思與袁氏兄弟善,當公安掃除俗學,沿襲其風流,信心放筆,以刊落抹樧為能事,而不知約之以禮。石首曾可前字退如,何思之同年也,其詩亦彷彿何思。天啟壬戌,閩人鄭之玄亦入史館,聞楚人之風而悅之,其趨愈下。小修所謂學語效顰、烏焉三寫者,正謂此也。《何思集》,其門生鍾惺所論次,余錄其詩附三袁之後,以見公安之末流如此,餘人則盡削不載。
    清黃虞稷(公元一六二九年至一六九一年)撰,《千頃堂書目》卷二十六《別集類》:
    雷思霈
    《雷檢討文》一卷。又詩一卷。又《歲星堂集》四卷。(字何思,彝陵州人。翰林檢討。又有《百衲閣集》名。)
    清邁柱等監修,夏力恕等編纂,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修,《四庫全書》刊本,史部地理類,《湖廣通志》卷四十九《鄉賢志.荊州府》:
    雷思霈,字何思,夷陵人。萬曆辛丑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己酉主閩試,庚戌會試分考,所得士如鍾惺、鄒之麟輩,皆一時名流。請告歸,卒於家。
    清朱彝尊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七○五年)六峰閣刊本,《明詩綜》卷五十九:
    雷思霈
    思霈,字何思,夷陵州人。萬曆辛丑進士,改庶吉士,授簡討。有《歲星堂集》。
    清穆彰阿、潘錫恩等纂修,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刊本,《大清一統志》,卷三百五十《宜昌府.人物.明》:
    雷思霈,字何思,夷陵人。萬曆進士,授檢討。請告歸。與公安三袁相友善,詩文亦齊名。
    清潘介祉纂輯,咸豐間(公元一八五一年至一八六一年)手稿本,《明詩人小傳》卷四:
    雷思霈
    思霈字何思,夷陵州人。好學問,通禪理,講經世出世之法。萬曆辛丑進士,入翰林,授簡討。己酉出典閩試,所撰程策,頗見大意。庚戌分考會試,請告歸,卒於家。有《歲星堂集》(四卷)。
    清聶光鑾等修,王柏心等纂,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刊本,《宜昌府志》卷十三《士女傳上》:
    雷思霈,字何思。博極群書,為文不涉草,纚纚數千言,操紙筆立就。萬曆丁酉舉于鄉,辛丑成進士,官翰林檢討。文行度越一時,崇祀鄉賢。行草書,亦入神品,人爭寶愛之。數分校,得佳士,時皆帖服。城東隅鬯閣,其著述處也,時嘯詠其中,或博訪名勝。所著甚富,有《百納閣文集》行世。嘗應聘修《通志》,撰荊州、施州方輿二書,參考折衷,尤為明核。
    清金大鏞修,王柏心纂,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刊本,《東湖縣志》卷十七《人物》:
    雷思霈,字何思。博極群書,為文不涉草,纚纚數千言,操紙筆立就。萬曆丁酉舉于鄉,辛丑成進士,官翰林檢討。文行度越一時,崇祀鄉賢。行草書,亦入神品,人爭寶愛之。數分校,得佳士,時皆帖服。城東隅鬯閣,其著述處也,時嘯詠其中,或博訪名勝。所著甚富,有《百納閣文集》行世。嘗應聘修《通志》,撰荊州、施州方輿二書,參考折衷,尤為明核。
    清丁宿章輯,光緒七年(公元一八八一年)孝感丁氏逕北草堂刻本,《湖北詩徵傳略》卷三十八《東湖》:
    雷思霈(字何里,萬歷進士,官翰林,有《百衲閣》、《歲星堂》等集)
    思霈博極群書,為文不涉草,纚纚數千言,操觚立就。行草書,入神品。城東隅鬯閣,其著書處也,時嘯詠其中。與公安三袁以詩歌相往還。著述甚富。鍾惺、鄒之麟皆出其門。
    清張仲炘、楊承禧等撰,民國十年(公元一九二一年)重刊本,《湖北通志》卷一百五十一《人物二十九.文學》:
    雷思霈,字何思,夷陵人。萬曆辛丑進士,授檢討。請告歸。與公安三袁相友善,詩文亦齊名(《嘉慶志》)。
    清張康遜原輯,張國淦續輯,民國十一年(公元一九二二年)蒲圻張氏油印本,《湖北書徵存目》第三冊《明.夷陵》:
    雷思霈(字何思,萬曆辛丑進士,官翰林檢討。《清一統志》有傳。《千頃堂目》作思沛。)
    《湖廣通志》(《東湖志》:思霈撰荊州、施州方輿二書。)
    雷檢討文一卷詩一卷(《千頃堂目》,《東湖志》:又有《百衲閣文集》,《康熙志》作《雷何思集》。)
    《歲星堂集》四卷(同上。)
    民國二十五年(公元一九三六年)編印,一九八六年宜昌縣志辦、宜昌縣檔案局重印,《宜昌縣志初稿》:
    萬曆丁酉舉于鄉,辛丑成進士,讀中秘書,改檢討……己酉典閩試,庚戌歸。嘗應聘修《通志》,撰荊州、施州方輿二書,參考折衷,尤為明核。無子,卒年僅四十有七,崇祀鄉賢祠(舊《東湖縣志》參袁小修日記)。
    一九九○年九月出版《公安縣志》,第二十八章《文化藝術》第六節《文物勝蹟》:
    「江河數片白,黃山一點青」是明代文學家雷思霈描寫公安黃山的名句。
    第二十九章《公安派文學》第四節《「公安派」主要作家》:
    雷思霈,字何思,夷陵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有《百衲閣歲星堂集》。何思敘宏道《瀟碧堂集》中說:「古之人能於六經之外,崛起而自為文章,今乃求兩漢、盛唐於一字半句之間,何其陋也。」這是他對復古派的批判。又說:「真者,精誠之至。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強笑者不歡,強合者不親。夫惟有真人,而後有真言。」這是他對創作的見解。
    二○一○年一月出版《公安縣志》,未提及雷思霈。
    雷思霈參與編纂《荊州志》,並撰《荊州方輿書》及《施州衛方輿書》,對荊州貢獻良多。
    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公元一五九四年),荊州府知府涂嘉會領銜纂修《荊州志》。當時修志人員分七類:檄修、督修、掌修、協修、纂修、彙修、監修謄刻,掌修為荊州府知府塗嘉會,實際纂修為荊州府儒學教授今陞北京國子監博士楊景淳,府、州、縣選學生參與彙修,名單如下:
    荊州府學生張翼鳳
    荊州府學生鄭溥
    荊州府學生崔德立
    荊州府學生李開元
    江陵縣學生劉絑
    江陵縣儒士歐陽明
    夷陵州學生雷思霈
    公安縣學生鄒璪
    石首縣學生程黎獻
    監利縣學生王薦
    彙修者具體分工,見楊景淳《敘》:
    為皇帝紀、食貨、藝文書、臨江王世家者,歐陽生明也。為周成王迄秦紀、建置、文教書、名將、棲逸列傳者,王生薦也。為秦漢以來迄國朝紀、方輿書、梁王世家、人物列傳者,雷生思霈也。為分土表、武衛書、遼王世家者,張生翼鳳也。為列爵表者,鄒生璪也。為建官表者,程生黎獻也。為選舉表、秩祀、榷政書、方伎傳者,劉生絑也。為天官書、鬻熊而下楚世家、湘王世家、儒林、僑寓列傳者,李生開元也。為江防書、南平王世家、循吏列傳者,崔生德立也。為忠臣列傳者,王、李兩生。為孝子列傳者,程、劉兩生。為貞婦列傳者,歐、雷兩生。為義士列傳者,張、崔兩生也。其斷論則景淳竊取之矣!
    彙修者實際上才是該志的真正執筆人,負責方輿書的編寫,足見雷思霈的史學與輿地學得到各方肯定。
    當時公安知縣錢胤選,生平如下:
    清楊正筍修,馮鴻模纂,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刊本,浙江省《慈谿縣志》卷四《選舉志.舉人》:
    萬曆十九年辛卯。
    孫森,經魁,運同。
    鄭來聘。
    劉尹鶴,同知。
    王恭己,同知。
    錢胤選,知縣。
    同治十三年版《公安縣志》卷五《職官.明朝知縣》:
    萬曆
    錢允選,慈溪舉人。三十二年到任,為政仁愛,邑中祀之。
    清馮可鏞修,楊泰亨纂,光緒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年)刊本,浙江省《慈谿縣志》卷二十九《列傳六.明四》:
    錢允選,字選之,父良臣,字顯君,晚號層峰居士。嘗收邑子羨金,有孔姓者力不及,將鬻妻以償,良臣聞之大驚,置不問。後過市有婦人抱嬰前拜曰:「此乃向者君所寬也。」良臣徉為不知,避之。(袁宏道《墓志銘》)允選由萬曆十九年舉人,知公安縣。故窪澤,割江為城,每入夏江漲,民多避郭西之斗隄,扶老攜幼,哭聲聞數十里。允選為審度形勢,環江築隄,兩歲工成。邑人立碑記之,稱之曰「錢公隄」。他如弭劇盜、清積逋、建學校、設郵署,善政甚多,以清節著。(雍正志)

日期:2013-05-24 阅读:
 
微信公众号:cwhyjy

版权所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政编码:434023 电话:0716-8060928 EMAIL:cwhyjy@163.com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