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为我国的传统的重阳节。最近研究表明,“重阳节”源于保康重阳。
      2009年9月18日,为期三天的中国早期楚文化研讨会在保康召开,学术界争论已久的楚文化发源地终于有了定论,“大多数楚文化专家认为,保康重阳是楚国发源地”。
      首先说说“丹阳、紫阳与重阳”的关系。我们现在所指的重阳,事实上包含“重阳村”和“紫阳村”,紫阳据沮水北面,重阳据沮水南面,由于历史上“紫阳”属“重阳”管辖,所以很少人把“紫阳”另外提出来。说“重阳”是楚国的发源地,具体到楚国的始都,具体到准确位置就是现在的紫阳。紫阳,历史上叫“紫阳城”,这里有屈家岭文化遗址,出土有春秋青铜鼎、青铜镞、青铜剑,有西汉城垣遗址。熊绎建都始地,古时的丹阳。《史记》载:“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那么古“丹阳”,又何谓“紫阳”呢?《史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復居火正,为祝融。”可见楚人把太阳视为祖先,视火为神。“熊绎守燎”,熊绎亦为掌管火的官职。古之丹阳,今之紫阳就顺利成章了。“丹”赤也,是红色的意思,“紫”既是红的过分,当地“有红的发紫”之说,比“丹”更红曰“紫”,可见,“丹”与“紫”是同一色彩,只是程度不一。“丹阳”与“紫阳”程度上的差异,相当于现在的“万岁”、还要“万万岁”而已,说明了“紫阳”比“丹阳”更红。重阳据沮水南面,视野开阔,地势平坦。按照楚人的居住习俗,理应在北(紫阳),随着楚人的强大,狭小的紫阳(丹阳)已满足不了日益强大的楚国,都城必须向南扩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延伸到重阳(当时的名称未知)。但楚人尊祖的观念很强,必须把“阳”带上,取名“重阳”。“帝喾使重黎”,“黎”也是太阳升起的时候,沮水南北楚都对应,便有了“重阳”之说,既显示了楚人的尊祖,又符合地名的含义。同时,原以紫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为重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找到代名词,又沿循了楚人尊祖的理由。所以,“重阳”是相对“紫阳”而得名的。他的实际意义就是楚都迁移到“重”阳,含义不变,其实际距离只是一水之隔,一步之遥。
      熊绎是在公元前1046年定于丹阳(紫阳)的,其间历经了约350多年,在丹阳生存发展,到公元前689年楚文王时才走出荆山,迁都现江陵,“楚都”始为“郢城”。那么,“九月九重阳节”来历就开始了。
楚人是从西周脱胎而来的一个具有显著特性的民族,尊祖是他不变的品性。古人认为,《易经》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最大,所以古人以“九”为最高;而且夏历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作重阳节。
      以上之说,为我们寻找“重阳节”的来历,似乎找到了一点证据,但都不足未料。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了解,一是年仅80岁的退休教师王世良说:“他的老师在给他们讲课时说,楚文王迁都江陵时,选择的是九月九日,每逢九月九,他还要回重阳拜望老祖!”他还说:“卞和是保康人,三次献玉楚王,被砍断双足,后被文王感动,命名璞玉为和氏璧,卞和死后,葬于重阳,紫阳建有卞和庙。‘九九’是长寿的谐音,当地人都盼望,像卞和这样善良的人,长命百岁。‘九月九’就去拜望卞和,烧香磕头!”。二是重阳小学教师虢光新,是楚文化研究卓有成效的学者,他在民间调查时得知,至今,重阳还有“九月九”哭卞和庙的习俗,这种习俗比起“文革”前,已萧条多了,但是,卞和墓前,仍可看到男女祭奠卞和的踪影。重阳这个小地方,把重阳节,看的比什么节日都重要。成为儿女表达对长辈尊敬孝心的检验。据笔者走访,解放前重阳一直把“重阳”视为节日,“文革”中趋于平静,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倡“尊老爱幼”的风尚,重阳又恢复了原有的习俗。
      综上“重阳节”来源:一、始于楚迁都后,楚王拜望先祖,形成尊祖习俗;二、楚人(当地人)祭奠卞和这位坚强不屈的老人,是卞和发现了镇国之宝,楚国才逐渐强盛,都希望这样的老人长命百岁,亦示怀念。进而形成了中国“九九重阳节”尊老的习俗。
                                                                                               2009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