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网讯(通讯员许金堂)长江大学文学院吴松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荆楚方言的教学与研究,他的《荆楚方言语法研究》最近由武大出版社出版,这是继他的《湖北江陵方言》(东北师大出版社2008年出版)之后的第二部反映荆楚文化的力作。
        该书共十五章,28万字,揭示了“荆楚方言”的含义、起源、形成条件以及分布范围对流行于古老的荆楚大地的方言词缀(鸡子、鲫嘎子、撒尿包、鲫包子、蹇爬佬)、重叠词(稳夺夺、红红色、几根根)、复用词(急打急、“塞”都不“塞”)以及词的重叠形式(二气——二里二气),对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特别是对独具特色的动词和饶有趣味的形容词以及6类助词,对常见的26种句法格式特别是拷贝式格式(懂又不懂,还蛮喜欢说)、否定格式、反语格式、疑问句式,对几种特殊的句式诸如“好A子”(好高子、好长子)、“A都不(会)A(B)”(咸都不咸,就是辣)、“A都没A(B)”(桃子熟都没熟就摘了)、和“A都A不B”(声音太小听都听不到)句式、“越V越想(会/好)V”(白酒越喝越想喝)句式,对荆楚方言中的量范畴(大量、小量、比较量、物量、动量、程度量等)等方言现象,作了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揭示了荆楚方言的语法特征和运用规律,能够帮助读者从一个侧面了解荆楚文化的基本面貌。该书将丰富和补充汉语方言语法学的内容,给有兴趣研究方言语法学的同志,提供理论上的参考或借鉴,为汉语方言学、民俗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的教学提供参考资料。
        吴教授的著作由著名方言专家、二级教授陈淑梅博士作序,她的序言对该书给予了三点评价:“熟视有睹”,“划地为牢”立足事实,小题大做思路明确,方法得当。
        吴松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语言或方言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研究方言,就为人们了解方言所在地的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书面材料。作为楚国的后人,自己有义务和责任揭示母方言——荆楚方言的面貌,并为弘扬荆楚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荆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