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消息(记者蒋太旭 通讯员朱林飞 涂腊梅)昨日,记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证实,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今年全世界共有76个项目名列世界“非遗”名录,中国申报的包括端午在内的22个项目成功进入。
今年端午节,本报独家披露“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引起全国媒体关注。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由中国申报的多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省“非遗”中心主任江清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或许是国庆庆典的缘故,9月30日新华社播发的这条消息,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我是第二天在家观看国庆阅兵时,偶然从手机上看到这条新闻的,兴奋得要跳起来!”
江清和透露,端午申遗工作经历了一些波折。
据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4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四地联合“打包”,并于3年前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湖北端午习俗更具典型性,去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
“然而,初审却未获通过,并于去年12月被退回,理由是缺少参与项目申报的各成员省份的同意申报授权书,申报文体也需要修改。我们迅速与湖南、江苏两省取得联系,获得四地授权书。为了让外国评委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专家对申报书进行了多次修订,力争使其中英文对照通俗易懂。在规定时间内,我们将修改完善后的申报书连同视频资料、电子文档等及时送往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
“一年多的努力和期待有了可喜的结果。”江清和难抑激动,“作为传承数千年的民族传统节日,端午终于从湖北走向了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令我们湖北人格外自豪和骄傲!”
书法、篆刻、宣纸等22个项目入选
中国此次获批数量居榜首
“此次,中国被批准列入名录的项目在数量上居世界之首。”昨日,江清和主任披露:去年中国共有35个备选项目参与申遗角逐,包括端午在内的22个项目最终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将近占通过项目总数的1/3。
据悉,此次一同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的除端午外,还有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及妈祖信俗21个项目。
江清和分析说:“这些项目以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为主,其次是传统戏曲,尤值得一提的是,书法、篆刻、宣纸等这些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项目均获得评委们的首肯,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资源。”
除了这22项新近列入“世遗”名录的项目,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春节、中秋对华人影响更广泛
缘何端午首先跻身世界“非遗”?
端午申遗成功,进一步激发了国人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节日的热情。中秋节期间,关于中秋申遗的呼声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早在4年前,由中国新闻网等单位联合发起网络投票支持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短短一个月,签名赞成中秋申遗的网民达70万人左右。据称,随着搜狐、新浪等网站相继加盟,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亿万华人共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掀起高潮。据了解,近年来关于春节申遗的呼声在网上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应该说春节和中秋对华人的影响更广泛,为什么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的没有这两个节日呢?”面对记者的提问,江清和说,文化部认定申遗项目首先要考虑其对整个人类的价值,其次是要体现这种文明对周边相邻国家产生的文化影响。春节、中秋和清明等几个被国务院作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日,都是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凝聚和体现,都有申报的必要。端午申遗之所以最先成功,与四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对国人心理产生的影响不无关系。虽然两国申遗并不相互“排斥”,但人们有了“紧迫感”。所以,端午申遗得以早启动。
江清和透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规定,每个国家每两年申报一次“非遗”,且一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从去年开始,改为一年申报一次,并能同时申报多个项目,这为更多中国传统节日进入世界“非遗”名录提供了机会。
端午申遗成功提升了湖北文化实力
我省惟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委、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姚伟钧昨日表示: 端午申遗成功,提升了湖北的文化软实力。
“湖北、中国的传统节日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是可喜可贺的大好事!”姚伟钧教授闻听此消息后非常兴奋。他说,端午起源于以楚文化为背景的湖北地区, 这次中国端午以湖北为主体申遗成功,告诉世人,中国是端午文化的发源地,湖北则是端午文化的重心;同时,由于端午是从湖北走向世界,可以让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了解湖北,了解荆楚文化,对荆楚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挂艾草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