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研究新作 | 最新动态 | 学术交流 | 研究成果 | 学界视野 | 考古发现 | 非遗中心 | 研究资料 | 研究院简介 | 在线留言
  网站导航
通知公告
非遗中心
文章首发
中心动态
学术交流
研究成果
学界视野
考古发现
研究资料
在线视频
  搜  索
关键字:
搜索帮助
 
 
  考古发现
您的位置 : 首 页 >> 考古发现 >> 正文
 
湖北荆州刘家台与夏家台墓地发现大批战国墓葬

作者:田勇 王明钦

    2014年8月16日至2015年8月13日,在荆州市荆州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中,荆州博物馆对位于荆州区郢城镇荆北村与郢南村交界处的刘家台与夏家台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两墓地东西相邻,有明显空白区相分隔,时代及葬制葬俗与文化特征基本相同。共发掘战国墓葬350 座,出土随葬器物3058 件(套),其中陶器1797 件,铜器398 件,竹简400余枚,漆木器375 件,玉石制品30 件,丝织品3件(套)、皮革制品3 件(套),其他有文物、标本32 件(鹿角17 件、腌制鲤鱼15 尾)等。其中战国竹简《诗经》《尚书》与牛皮铠甲、腌制鲤鱼等为首次出土。

    墓地特征

    这批墓葬可分为A、B两大类,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墓坑、棺椁形制与随葬器物三个方面。

   A 类:部分墓葬有斜坡墓道,墓向南北、东西向兼有之;葬具为楚墓常见的弧形悬底棺;随葬陶器有鼎(高蹄足)、敦、壶(或方壶)或鼎(高蹄足)、簠、缶组合,另有罍、鐎壶、盘、匜等。漆木器有镇墓兽、虎座飞鸟、卧鹿、木俎、木俑、耳杯等。所出木俑线条柔和、形态优美,五官清秀,身饰彩绘,有的还植有头发。

   B 类:均无墓道,墓向均为南北向;葬具是方形悬底棺;随葬陶器有鼎(矮足)、簠、壶或鼎(矮足)、簠、盖豆组合,另有高柄壶、甗、罍、罐、盂、鸟柱盘、鹅形尊、鹅形匜、小釜、杯等。漆木器只出木俎和大型木俑。所出木俑均素面,形体粗大,线条粗犷。

根据以上因素,我们推测,A 类是典型的楚文化墓葬,B 类是以赵文化为主,兼有中原、齐文化因素的墓葬。

   重要发现

   战国楚简 夏家台M106出土战国楚简400 余枚(残),内容为《诗经·邶风》十四篇、《尚书·吕刑》篇和《日书》。其中《诗经》与《尚书》在楚墓田野考古中为首次发现。

   丝织品 夏家台M258出土墓主下葬时包裹的衣衾,通过CT 扫描发现有7 层丝织物,是继1982 年马山1 号楚墓发掘以来,出土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战国丝织品。

   皮铠甲 夏家台M258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攻防武器及食物装备,其中1件保存完好的战国牛皮铠甲,色彩鲜艳,编连丝线清晰可辨。

   腌制鲤鱼 夏家台M258出土保存完好的腌制鲤鱼15 尾,形态完整,历经千年而不腐,是田野考古中的首次发现。

   学术价值

    两种文化风格迥异的墓葬共处同一墓地内,为研究战国时期楚国与其他国家与民族的融合、社会文化以及葬制葬俗等提供了珍贵的考古学材料。

    丝织品的发现极为罕见,对战国时期的敛葬制度及纺织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皮铠甲的甲片虽有零星发现,但保存如此完好者极为罕见,为复原楚国士兵的装备及其制作材料、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夏家台M258出土保存完好的腌制鲤鱼,是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文献中有关于“枯鱼”的记载,但一直没有实物验证。这次发现不仅证实楚国核心区荆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而且为研究当时的食物结构、腌制材料及防腐技术等提供以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战国楚简《诗经》和《尚书》的首次考古发现,不仅可以与传本进行对照校验,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法治等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这次发掘体现了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并重的原则。在田野发掘的第一时间,文物保护专家就深度介入,有力保障了腌鱼、皮铠甲、丝绸、竹简等有机质文物在现场科学提取、包装和运输,并及时进入室内清理,使珍稀文物得到及时科学的保护。

(荆州博物馆 田勇 王明钦)


日期:2016-04-14 阅读:
 
微信公众号:cwhyjy

版权所有: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荆楚文化研究中心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邮政编码:434023 电话:0716-8060928 EMAIL:cwhyjy@163.com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